究竟,台灣想要怎樣的孩子?
這幾天,跟著孩子們一起在澳洲的學校裡上課,一起跑班,自我回顧與印證的省思,如同汽水的泡泡一般,嗶嗶波波的不斷湧現腦海。感受到孩子們面對課業的艱辛與壓力,就如同過往的我們一般,亞洲人功名主義的取向,即便口口聲聲說要注重多元發展、要拋棄傳統思維,但仍然換湯不換藥,傳統窠臼一直以各種形式不斷向新一代的人類襲擊。
必須承認,知識仍然重要,文字駕馭能力、閱讀能力、數學理解能力仍然是奠定一個良好國力的基本要件,這幾天小朋友和我討論到澳洲學生的課程感覺太過鬆散,教室秩序也不是很好時,我也會很直率的點點頭,告訴他們: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在PISA(國際教育評量)表現良好,因為你們接受的是密度很高的教育。
但,這種自豪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的確可以感受出我們孩子可被量測的聰慧程度,卻也總
在每個寧靜的時刻,會想起很多自己失落的那一角落,那可能是感受風的流動、感受四季色
彩的變化、感受自己身體的能力、感受群體互動的
能力、感受自我情緒的能力...。
一些很軟性無法言喻的東西,那些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好能力,卻在體制下逐漸消失,而偏偏這些軟性能力,卻又是在這個世紀開始展現重要性。
我並不認為這純然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也不認為就是台灣老師的問題,這是一個大社會的默許使然,所以每當一些人說:喔~台灣老師不會教時,我只會翻個白眼心想--就請你都不在乎孩子成績,最好就不要和別人炫耀你子女的成就,不要孩子下課就把他們往補習班送,不要口口聲聲說不要孩子讀北一女,結果孩子沒入名校就在那裏捶心肝,在這個體制裡,我們都是助長一些傳統習氣的推手,如果要改變,就必須要整個社會一起改變。
記得今年四月到韓國玩,和當地的朋友聊到韓國演藝事業的發達,她很認真的和我說:韓國不是因為演藝事業發達所以才有美好的歌舞,是因為韓國人文化裡本來就很喜歡跳舞與音樂,古代朝鮮人總會把握所有可以唱歌跳舞的祭典,所以這些東西滋潤了我們的演藝事業。
於是反思我們,有哪些我們靈魂裡與生俱來的東西,可以送我們台灣這個大族群一趟輕波順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