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
近日想著YSA的CEO--Steve說的:"美國沒有青年政策(Youth Policy),而諷刺的是ISIS卻比美國擁有更完善的青年政策,他們深知青年力量的偉大與可用性,因此透過有系統性的宣傳號召,使得年輕人前仆後繼的加入ISIS。"但也因如此,他更認知到了身為一個青年發展組織領袖,對於國家青年政策推動的重要性。
我挺認同他的想法,特別是經歷去年帶營隊到LA,放給孩子自己用飯店早餐吧的鬆餅機,還有讓孩子小組自行規劃逛博物館路線,都會被美國社會視為一種兒童虐待的震撼教育後,也發現美國對於青少年發展的認知還是挺懷疑主義的:不認為青少年是種人力做培力,他們定義青少年仍然屬於無行為能力的青春階段。
![]() |
照片引用自Sarina Kuechle |
這又讓人想請<<悲慘世界>>裡面那個小男孩說的: "Little people still can do great thing",於是他英勇走向法軍開啟革命第一槍,最後壯烈犧牲。
"小人"真的就做不了"大事"嗎?
做青少年活動一段時間了,也有一點心得,對我而言,就是最理想的青少年教育,應該是陪伴孩子思考,只要本質善良,那無論成功失敗,都放手讓孩子闖蕩,學習什麼叫做當責與概括承受,當孩子不再被只視為"little one",你給他同等成人的尊重與挑戰,他自然而然也會把自己定位成大人。
這是我辦活動一直秉持的原則,多年來,把青少年當大人看的結果,似乎都挺圓滿,而且成效不錯。
更進一步反思自己,對台灣青少年政策的想法呢?
其實也身為青年的一份子,我沒奢望政府想些什麼,因為要六、七十歲的高官想青年政策也實在很奇怪,要如何培育下一代,這反而是我們這些可能未來十年都會成為爸爸媽媽的大家要開始煩惱的,於是問自己,台灣年輕一代希望的青年/青少年政策,又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