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會工作了一段時間,也致力於青少年服務學習的專案,說專業實在說不上什麼驚人理論,但實務工作經驗上,卻累積了不少想法。
最近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志工加分"政策上路,一堆瘋狂的家長開始用電話轟炸各個非營利組織,不管對方是否有招收志工,不管對方是否有所需求,不管對方的服務內容是否和孩子的志趣相投,好像為了加分,"叩"就對了!
當越來越多電話淹沒了我,也實在是耗盡了所有的耐心與唇舌,好多次我想要就這麼"啪"一聲就掛上電話,但又想著,如果我不好好出來說些什麼,志工這個名詞不僅會被污名化,更會對非營利組織生態造成莫大的浩劫。
所以,以下我想要針對幾種我認為不適切的志工參與心態,以及如何為孩子找到一個適切的志工服務機會,發表一些想法。
通常,我們無法接受志工參與的狀態會有幾種:
1.不解專業:
許多父母打電話到基金會來,希望幫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志工機會,但對於機構的服務內容、需求其實並不了解也不清楚,甚至孩子是否真的具備了合適的服務專業也是個問號。
簡單來說,當志工沒有基本的志工心態、也沒有服務的專業,直接進入服務的場域不僅對單位會造成困擾,更會造成被服務者的傷害,同時,志工也無法從服務當中獲得喜悅,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反效果,反而讓當志工這樣的好事打了折扣。
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當志工需要有專業呢?我發好心做好事憑什麼被拒絕?
相關文章建議可以閱讀以下幾篇:
從事志工服務,需要「專業」嗎?(Rainboy 文) http://blog.roodo.com/rainboy/archives/4482371.html
對學生海外志工團的省思(生命力新聞) http://www.newstory.info/2008/08/post-13.html
如果只是單純做做路邊撿垃圾的志工,其實一個人每天自己開始這樣微公益真的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想要進行更深入的服務(通常也是服務學習的開始),就不得不有一定專業,例如本會就需要服務學習帶領的志工,這樣的志工不僅需要有豐富的志工經驗,也要有一定的社會觀察,才能在帶領孩子進行服務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帶領反思,進而達到服務學習的效果。
同樣例如生命線志工、動物保育協會志工,如果對服務的對象不了解,也不具有專業能力而去服務時,不僅無法達到服務的效果,也有可能受到傷害(例如被動物咬傷或是遭受情緒波及)。又或著,想想去印度垂死之家服務的志工,如果沒有專業的醫療能力,頂多只能前往孤兒院進行兒童陪伴,但往往這些機構最需要的,反而是具有醫療知識的醫師或護士去協助,不然志工飛個大老遠只是來這裡看見瀕死的愛滋病患者或痲瘋病患者,不僅沒有幫助,甚至對這些需要服務的人是相當不體貼的過程。
更現實一點的來說,為什麼非營利組織或是弱勢單位需要志工的加入,就是需要專職以外的人力可以一同關心並促成社會志業推動,如果志工無法達到專業的服務,對單位而言將會是很大的負擔。以在中亞長期推動婦女教育的中亞協會在網頁上的說明就非常直白也應該被尊重。
2) Central Asia Institute is a small, grassroo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ith few staff, and is not set up to coordinate volunteers in the field. It is imperative that any volunteer have a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offer something constructive in return. However, due to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this region, an intermediary is essential to serve as a liaison between the locals and foreign volunteers. It took CAI’s founder, Greg Mortenson, twelve years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trust in the communities where CAI works — and it was hard earned.
1.不解專業:
許多父母打電話到基金會來,希望幫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志工機會,但對於機構的服務內容、需求其實並不了解也不清楚,甚至孩子是否真的具備了合適的服務專業也是個問號。
簡單來說,當志工沒有基本的志工心態、也沒有服務的專業,直接進入服務的場域不僅對單位會造成困擾,更會造成被服務者的傷害,同時,志工也無法從服務當中獲得喜悅,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反效果,反而讓當志工這樣的好事打了折扣。
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當志工需要有專業呢?我發好心做好事憑什麼被拒絕?
相關文章建議可以閱讀以下幾篇:
從事志工服務,需要「專業」嗎?(Rainboy 文) http://blog.roodo.com/rainboy/archives/4482371.html
對學生海外志工團的省思(生命力新聞) http://www.newstory.info/2008/08/post-13.html
如果只是單純做做路邊撿垃圾的志工,其實一個人每天自己開始這樣微公益真的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想要進行更深入的服務(通常也是服務學習的開始),就不得不有一定專業,例如本會就需要服務學習帶領的志工,這樣的志工不僅需要有豐富的志工經驗,也要有一定的社會觀察,才能在帶領孩子進行服務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帶領反思,進而達到服務學習的效果。
同樣例如生命線志工、動物保育協會志工,如果對服務的對象不了解,也不具有專業能力而去服務時,不僅無法達到服務的效果,也有可能受到傷害(例如被動物咬傷或是遭受情緒波及)。又或著,想想去印度垂死之家服務的志工,如果沒有專業的醫療能力,頂多只能前往孤兒院進行兒童陪伴,但往往這些機構最需要的,反而是具有醫療知識的醫師或護士去協助,不然志工飛個大老遠只是來這裡看見瀕死的愛滋病患者或痲瘋病患者,不僅沒有幫助,甚至對這些需要服務的人是相當不體貼的過程。
更現實一點的來說,為什麼非營利組織或是弱勢單位需要志工的加入,就是需要專職以外的人力可以一同關心並促成社會志業推動,如果志工無法達到專業的服務,對單位而言將會是很大的負擔。以在中亞長期推動婦女教育的中亞協會在網頁上的說明就非常直白也應該被尊重。
2) Central Asia Institute is a small, grassroo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ith few staff, and is not set up to coordinate volunteers in the field. It is imperative that any volunteer have a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offer something constructive in return. However, due to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 in this region, an intermediary is essential to serve as a liaison between the locals and foreign volunteers. It took CAI’s founder, Greg Mortenson, twelve years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trust in the communities where CAI works — and it was hard earned.
2.代子從軍:承上面一個專業的議題延伸,其實台灣許多機構並沒有真正開放讓志工進行參與,因為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培育志工是高額且需要投入相當多人力的支出,並不是所有單位都可以負擔,之所以NPO會有志工的參與,除了人力需求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這是一個讓公民參與的重要平台。所以,當一個機構真的展開他的大門開始進行志工經營時,真的請社會大眾用力給它們一點掌聲,這真的很不容易。
而在近來十二年國教的志工參與亂象中,我很常接受到的一塊,就是有許多家長猛送他們的孩子進入NPO當志工,但是卻又不願意配合接受志工訓練的課程,更甚者,我還接過電話父母希望要代替子女上志工培訓課程(因為衝到孩子補習),然後孩子在服務當天出席,最後請領志工時數。
對很多機構而言,訓練之所以重要,就是希望志工在服務前夕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並建立良好的心態,因此也會訂下需完成訓練課程方可出勤的規則。如果跳過了訓練課程這項,我想這不僅對志工是一個學習機會的喪失,更會如上所述的,在服務現場無所適從,提供不了適切的服務,進而讓志工服務變成一種不甘願的過程。
3.老爺心態:第三種讓我真的非常怕接到的志工參與要求電話,就是具有大老爺心態的家長,這種家長往往都具有不錯的社經地位或學歷,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積極也很有想法,但往往會輕視志工心態的幾些準則,例如認為:我是志工我最大、我服務你還要求我些什麼?我要你給我孩子特別的關照,我要你照我的辦法來操做...等。
這種電話接到了,說真的,我們除了笑笑的打哈哈過去,對於他們的孩子來參加志工服務都相當的擔心。
因為一旦志工認為自己的付出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行為,並集結成一種霸權時,對受助對象而言是相當不禮貌也會有所困擾的。
舉例而言,我先前帶學生前往緬甸的無國籍居民村落協助興建引水道,當地五年前才停止戰爭,百廢待舉,當地人連一天吃上兩餐白米飯都是問題了,更有什麼能力去接待外來的志工呢?
所以,我在出發前就問了志工這幾個問題。
1.他們已經是極端貧窮線下的人們了,一個月收入不到1美金,他們有辦法負擔我們在當地的吃、住或著是前往當地的交通嗎?如果他們不能照顧我們,不能提供我們所想要的,我們還是希望前往幫忙的動機到底為何?
2.到了當地,若我們期望可以提供的服務,並不符合他們真實的需求,我們應該要堅持己見還是順應當地?
和志工討論過後,我想志工們的心態很快的就有所調整了,那就是:我之所以服務,是因為我心甘情願的自願奉獻,我亦成為別人需求的勞力,而不求任何回報與所得。
"歡喜做,甘願收"這句話說來簡單,但在12年國教上路的今日,我卻發現好多家長對於孩子參與志工活動有太多私心欲求,但若是不能做到無所求的付出,做志工或許就不會成為一件快樂有福報的事了。
4.保護主義、時數至上:這點還是承襲上面的大老爺心態,蠻多家長幫孩子報名志工活動時,常會問到問題如下:這件事情我孩子不能做、這件事情務必要經過我同意方能進行、我的孩子不能曬到太陽會過敏、這個服務會花多少時間?這個活動可以拿到多少時數?可不可以多一點時數?會不會有獎狀?獎狀格式是怎麼樣的?但是,各位爸爸媽媽呀!如果你們有那麼多擔憂,是不是在一開始在幫孩子找志工服務時也要先確認自己孩子和服務屬性相同不相同,而不是在報名完後才來要求單位改變規則呢?
再說,你們都放你們孩子出來當志工了,志工就是一個會和社會接觸、互動的過程,有沒有可能就讓你的孩子勇敢的去闖蕩,不然,改變了一堆規則,不僅留下了服務污染,更讓一個志工服務變成不乾不脆的活動,不就完全失去了志願服務的意義了嗎?
志願服務、志願服務,這句話我還是這麼說,在偉大的志業底下,我們都是為了公益努力的渺小份子,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嬌,而是因為有志,所以我全然願意為此奉獻,真正的、真心的投入,才能讓志工服務體現出他最大的價值。
好了,說了那麼多亂象,總不能只有批判沒有建設,我想下一篇,我會說說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志工服務機會的方案了。
而在近來十二年國教的志工參與亂象中,我很常接受到的一塊,就是有許多家長猛送他們的孩子進入NPO當志工,但是卻又不願意配合接受志工訓練的課程,更甚者,我還接過電話父母希望要代替子女上志工培訓課程(因為衝到孩子補習),然後孩子在服務當天出席,最後請領志工時數。
對很多機構而言,訓練之所以重要,就是希望志工在服務前夕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並建立良好的心態,因此也會訂下需完成訓練課程方可出勤的規則。如果跳過了訓練課程這項,我想這不僅對志工是一個學習機會的喪失,更會如上所述的,在服務現場無所適從,提供不了適切的服務,進而讓志工服務變成一種不甘願的過程。
3.老爺心態:第三種讓我真的非常怕接到的志工參與要求電話,就是具有大老爺心態的家長,這種家長往往都具有不錯的社經地位或學歷,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積極也很有想法,但往往會輕視志工心態的幾些準則,例如認為:我是志工我最大、我服務你還要求我些什麼?我要你給我孩子特別的關照,我要你照我的辦法來操做...等。
這種電話接到了,說真的,我們除了笑笑的打哈哈過去,對於他們的孩子來參加志工服務都相當的擔心。
因為一旦志工認為自己的付出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行為,並集結成一種霸權時,對受助對象而言是相當不禮貌也會有所困擾的。
舉例而言,我先前帶學生前往緬甸的無國籍居民村落協助興建引水道,當地五年前才停止戰爭,百廢待舉,當地人連一天吃上兩餐白米飯都是問題了,更有什麼能力去接待外來的志工呢?
所以,我在出發前就問了志工這幾個問題。
1.他們已經是極端貧窮線下的人們了,一個月收入不到1美金,他們有辦法負擔我們在當地的吃、住或著是前往當地的交通嗎?如果他們不能照顧我們,不能提供我們所想要的,我們還是希望前往幫忙的動機到底為何?
2.到了當地,若我們期望可以提供的服務,並不符合他們真實的需求,我們應該要堅持己見還是順應當地?
和志工討論過後,我想志工們的心態很快的就有所調整了,那就是:我之所以服務,是因為我心甘情願的自願奉獻,我亦成為別人需求的勞力,而不求任何回報與所得。
"歡喜做,甘願收"這句話說來簡單,但在12年國教上路的今日,我卻發現好多家長對於孩子參與志工活動有太多私心欲求,但若是不能做到無所求的付出,做志工或許就不會成為一件快樂有福報的事了。
4.保護主義、時數至上:這點還是承襲上面的大老爺心態,蠻多家長幫孩子報名志工活動時,常會問到問題如下:這件事情我孩子不能做、這件事情務必要經過我同意方能進行、我的孩子不能曬到太陽會過敏、這個服務會花多少時間?這個活動可以拿到多少時數?可不可以多一點時數?會不會有獎狀?獎狀格式是怎麼樣的?但是,各位爸爸媽媽呀!如果你們有那麼多擔憂,是不是在一開始在幫孩子找志工服務時也要先確認自己孩子和服務屬性相同不相同,而不是在報名完後才來要求單位改變規則呢?
再說,你們都放你們孩子出來當志工了,志工就是一個會和社會接觸、互動的過程,有沒有可能就讓你的孩子勇敢的去闖蕩,不然,改變了一堆規則,不僅留下了服務污染,更讓一個志工服務變成不乾不脆的活動,不就完全失去了志願服務的意義了嗎?
志願服務、志願服務,這句話我還是這麼說,在偉大的志業底下,我們都是為了公益努力的渺小份子,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嬌,而是因為有志,所以我全然願意為此奉獻,真正的、真心的投入,才能讓志工服務體現出他最大的價值。
好了,說了那麼多亂象,總不能只有批判沒有建設,我想下一篇,我會說說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志工服務機會的方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